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已发展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对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电 话:0532-55761055

    Email:zuzhibujd@126.com

    地 址:北校区行政楼307房间

     

    • 团结之家、民主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温暖之家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与政策应对 
                        
    来自:  发布: andong
    时间: 2015-04-30 09:31

    从战略高度准确理解新常态的内涵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而将“新常态”提升至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战略的高度,提升至“大逻辑”的高度,这在中国经济处于新的发展周期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战略意义。

    我们看到,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4年11月在APEC峰会首次阐述新常态,再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相当的篇幅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征、机遇和挑战,并将认识、适应和学习“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尽管如此,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的思维,很多人并没有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有人甚至将其视为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一种政策托词,这在很大程度上矮化了“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的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政策寓意,消除很多误区和肤浅的认识,对于尽快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并用新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对于各界而言,意义重大。

    应该指出,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必须对经济减速保持克制和包容的同时,下决心通过改革解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的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的选择。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去年北京APEC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浓墨重彩,从投资、消费、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要素、市场特点、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宏观政策等九个层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基本特征。这些论述,都在明白无误地传递出管理层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阶段,必须用新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经济,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的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2014年中国经济前3季度7.4%的增速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根据多年来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区别于过去30多年的最大不同可以概括为如下特征:其一,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而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进入常态增长,经济的基本形态从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上升,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投资、出口都已经到了极限,必须靠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做到极致,制造业未来的出路在做强,产业结构的增量在服务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从温饱走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将超过物质需求,等等;其二,从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而言,传统的靠各种低廉的成本竞争优势不复存在,靠规模成就市场地位已经过时,产业竞争已经进入到高级阶段,创新和颠覆随时发生;其三,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实施“再工业化”,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4.0很有可能颠覆过去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制造业优势面临国际产业革命严峻的挑战,柔性制造、全球制造、智能制造正在从概念走向实际。如此等等意味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急需我们的思维能够跟上甚至超前,如果仍然沉迷于过去,中国会被飞滚的时代车轮所抛弃。

    改革是应对新常态下各种挑战的关键

    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五:一是刺激依赖症,和吸毒上瘾一个道理,无法接受每次经济的自然调整,对增速下滑“零容忍”,无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见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身体虚弱,正气不旺,皆在于此。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消化以前刺激政策遗留的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确极为痛苦,但这是倒逼中国走上真正的改革正道,推动经济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个套餐,要选择改革,就必须真诚面对过程的痛苦和必须的代价,罗曼蒂克式的、田园牧歌式的改革从来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中,就现实而论,改革和转型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

    抓住新常态下中国新的战略机遇

    新常态只是改变了中国未来的机遇的内涵和具体形式,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机遇期的丧失。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这意味着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比如,就产业业态而言,面对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中国未来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弥补服务业的短板;面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后外需的下滑,中国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实现从投资拉动到内需拉动的转换。这种努力已经初现成效,如果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内需,还是服务业,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内在引擎。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是必须转换思维,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更直接一点说,能否痛下决心,深化改革,刮骨疗毒,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全面转换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国家。 (马光远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西城区委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版权所有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党委统战部 鲁ICP备12030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