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已发展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对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电 话:0532-55761055

    Email:zuzhibujd@126.com

    地 址:北校区行政楼307房间

     

    • 团结之家、民主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温暖之家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来自:  发布: andong
    时间: 2014-12-05 09:42

    国家实验室是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必要形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提交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系列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面对当前国家实验室出现的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等突出问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邀请提案人、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国家实验室(筹)负责人,在京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并赴山东、辽宁两省开展实地调研,今天编发的调研报告就是这次调研的成果之一。

      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建设体量较大、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以破解战略性瓶颈为导向,组织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必要形式。美国能源部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德国亥姆霍兹研究院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和重大基础科学,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旗舰型实体研究平台。国家实验室是美欧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创新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和研究型大学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格局。围绕基础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成的20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为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培育和提升原创能力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在更高层次上组织学科交叉、适应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因此尚未充分体现制度所赋予的更高效的组织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重大领域创新跨越的优势。有鉴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主要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重申了“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的战略任务。

      这一重要决策是在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动关系的历史和未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科学时代我国发展的新特征和战略需求做出的。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效共享的实体性协同创新平台,既是提升我国重大原创能力的必要模式,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此举可弥补以往小而散的研发体系的结构性短板,破解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痼疾,实现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最大化,激活并大幅提升我国在重要战略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实现战略领域的创新跨越。

      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世纪初,科技部依托综合实力强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启动了规模较大、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沈阳金属材料、北京凝聚态物理等国家实验室先后获准筹建。之后,根据择重、择优原则,又从各个部门提出的84项国家实验室立项申请中遴选出21家,由“973计划”顾问专家组通过会议评审和实地考察,提出了拟在海洋、能源、农业、交通、航空等10个重点方向部署国家实验室的建议。2006年《规划纲要》公布实施,科技部和财政部在国家实验室总体目标和定位上取得基本共识,并研究提出了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但另一方面,在国家实验室的具体选择、管理归属以及一些技术性细节的理解上有所保留。同一期间,一些单位还参照“973计划”顾问组建议的领域,自主开展了航空、清洁能源等国家实验室的筹建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2013年,科技部与山东省和青岛市合作,正式启动了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工作。

      当前,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定位和体制机制问题已基本厘清。筹建中的国家实验室,在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大幅提升重大原创能力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其集聚效果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印刷、铁基超导、甲醇制烯烃、磁约束核聚变等重大原创成果的形成中已初见端倪,彰显了协同创新的优势。

      近年来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持续增加,但在R●D(研究与开发)总投入中的比例以及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例过低问题始终未获解决。而且,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方式,仍是以竞争为主,稳定支持的份额很低。研究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竞争资源,难以潜心研究,影响了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形成。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2013年,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实到总经费61.1亿元,其中纵向竞争性经费43.9亿元,占到总经费的72%,属于财政稳定支持的经费比例很低。试点国家实验室获得的稳定支持经费无论比例和总量,都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2008年,国家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而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稳定支持经费却因故未能同期解决,虽然采取了临时性措施补贴试点国家实验室的运行经费,但人均稳定支持强度明显低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意见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这为国家实验室建设明确了方向。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同时,应尽快完善顶层设计,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强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重要手段,以国家目标和科技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资源配置、人事和评价制度、跨领域交叉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从制度上保障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有机结合,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模式、创造新经验。

      (二)优化国家实验室发展的规划布局。有关部门要结合既有工作基础,针对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新要求,优化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规划,把握总量(《规划纲要》期间,以占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十分之一为宜),有序推进。对已试点多年的首批国家实验室(筹),应根据批准筹建时确定的目标要求,尽快组织验收,依据验收结果予以认定或限期整改;对以部门及地方经费为主筹建、符合规划方向、在创新实力和成果上居国内绝对优势,并已参照国家实验室模式运行数年取得良好成效的实验室,应按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陆续验收;其他纳入规划的实验室,按程序逐步启动,到2020年完成初步布局。

      (三)完善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健康发展。重点是建立中央财政稳定支持国家实验室的专项经费,或将其纳入现有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渠道,强化国家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对以重大基础科研为主或以重大科学装置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国家实验室,应明确中央财政为投入主体。对于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国家实验室,还应注重调动地方和企业支持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稳定支持新格局。国家实验室稳定支持比例近期应达到50%以上,争取“十三五”期间达到国际水平(>70%),人均支持强度原则上也应明显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保障国家实验室的长期稳定运行和重大原创能力的持续提升。

      调研组成员名单

      程津培(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娅(女)(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常荣军(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王梅祥(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卢柯(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星(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刘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少将军衔)

      孙聪(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一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专家组成员)

      潘锋(回族)(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版权所有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党委统战部 鲁ICP备12030896号